专家圆桌
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主任 龚晓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综合研究室主任 罗雨泽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合作室主任 张建平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服务贸易研究所副主任 李俊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服务经济研究院院长 林吉双
(排名不分先后)
5月28日,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在第四届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上表示,中国将推进服务领域有序开放,放开育幼养老、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的外资准入限制,推进以服务业为重点的新一轮对外开放。这也被视为中国服贸发展将跃入黄金时代的积极信号。打造中国服贸的“金字招牌”,补齐短板是第一步。除了当前着力推进的服务领域有序开放,服务贸易发展还须爬过哪些坡、迈过哪些坎?本报特邀业内权威专家,直言服贸短板,支招服贸发展。
补服贸短板不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龚晓峰:当前我国服贸发展面临的最大短板是结构性矛盾突出,“三品”(品种、品牌、品质)存在较大问题。总体而言,服贸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企业规模偏小,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服贸企业,服贸发展所需的人才结构亟待优化。
上述问题与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息息相关。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位居全球第二,但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性仍是最大国情,“三个刚刚过半”(工业化刚刚过半、城镇化刚刚过半、服务业在GDP占比刚刚过半)决定了我国服务贸易结构性问题突出。补齐我国服贸短板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研究。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一是尽快完善并理顺我国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体系,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颁布并实施的多项法律法规为服贸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法律环境。但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新情况不断涌现,急需参照国际公约和国外立法经验,完善并理顺服贸的法律法规体系,特别是要加快制定行业性法规。同时,要防止法律法规之间“打架”的现象,增强可操作性和整体性。
二是全面落实政府部门已出台的各项政策,注重与产业政策之间的衔接。近年来,国务院及有关部委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发展服贸的政策。要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必须注重政策的针对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重在落实,否则出台再多的政策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服贸政策还要与产业政策相衔接,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是服贸发展的关键。真正做到企业活、产品活、服务活、贸易活。
三是加快服贸开放的步伐,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参与竞争。服务贸易自由化是趋势,竞争程度将越来越高。我国服务业垄断现象突出,消费者满意度不高,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的呼声较高。特别是在金融、电信等领域垄断性较强,服务效率和创新动力等均需大幅提升。由于部分垄断性服务领域涉及国家经济安全,各国都有相应的保护和限制措施,因此,最好的路径是加快对内开放步伐,降低行业准入门槛,鼓励和引导更多民企有序进入垄断性服务领域。
四是鼓励有关企业开展国际服务贸易合作“干中学”。制造业服务化是大势所趋,特别是与智能制造相关的服务业方兴未艾,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服务领域广泛应用,促使商业模式和贸易方式不断创新。一方面,要引进国外知名的现代服务企业和服务模式;另一方面,要鼓励中企“走出去”,与国外企业和政府开展合作,参股甚至控股国外各服务领域的企业,共同培育和开拓国际服贸市场。特别是要在中高端服贸领域“干中学”,在合作中不断提升。
此外,要积极谋划或主动参与国际服务贸易的双边和多边谈判,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同时,加大与现代服务业相适应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力度。
中国高端服务动能与潜力正在释放
罗雨泽: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地位正在不断提升。1998年以来,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在世界中的占比连续上升,2015年已达到7.7%,稳居世界第二位。
与此同时,对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焦虑却在加重,体现在两个指标上:一是我国服贸总额在外贸中所占份额大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二是服贸逆差不断扩大。去年我国服贸逆差达1366.2亿美元,是2005年的15倍。
如何客观看待上述现象?我认为这是中国服务业成长中的烦恼,两个指标掩盖了诸多积极因素。对于第一个指标,即我国服贸总额在外贸中占比较低,一个重要因素是分母中的货物贸易总额较大。若拿服贸总额占外贸总额的比重进行国际比较,掩盖了我国服贸的“实力”。从趋势上看,我国服贸总额在外贸中的占比已连续4年增长。对于第二个指标,即服贸逆差,我认为未必是坏事。1982年~1991年,我国服贸长期保持顺差,难道就能说明当时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较强?显然不是。当前,我国服贸逆差快速增长,反映出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动力和潜力正在释放,中国对高端服务的需求在快速增长,中国对服贸的开放度也有了很大提升。
从结构上看,我国服贸逆差主要集中在旅游服务上。去年旅游服务贸易逆差占我国服贸总逆差的比重达90.6%,“海外淘货”是导致逆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去年中国游客在海外购买奢侈品金额合计约910亿美元,此外还有大量的日常用品。这是我国制造业升级尚未到位,不能满足消费者对高质量商品的需求所致,服务业竞争力较弱并非主因。知识产权使用费也是服贸逆差的来源领域。我国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知识产权使用费高逆差比较正常。其他领域的逆差确实是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短板,需加大开放力度,利用外资,引入外部竞争,加快这些领域的发展。当前我国在一些高附加值领域已渐渐崭露头角,如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已处于顺差状态,知识产权使用费和广告服务使用费出口都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总之,应客观认识我国存在的服务贸易高逆差,它是我国经济发展迈入较高阶段的一种体现。随着我国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取得进展,服贸逆差会逐渐缓解。在分析原因和制定政策时,不能将服务贸易、货物贸易以及服务业、制造业分离来看,应兼顾针对性、联动性和协调性。
三措并举 让服贸为货贸增长失速“补台”
李俊:去年我国服务贸易总额7130亿美元,同比增长14.6%,明显好于货物贸易,是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领域的主要亮点之一。预计“十三五”期间,服贸年均增速都将超过10%,可在一定程度上为货物贸易增长失速“补台”,并有望成为我国外贸总体保持持续增长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但是,我国服贸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存在两大短板:
一是知识密集型优质服务供给不足。目前我国服贸最大的逆差来源是旅游服务,去年我国旅游服务贸易逆差为1237.4亿美元,其中以留学和就医为目的的旅行服务逆差高达1208.9亿美元,可见我国教育服务和医疗服务竞争力不足,大量高收入阶层以旅游的形式到国外消费优质教育和优质医疗服务。与此同时,为维持加工制造业发展,我国购买了大量的国外技术和专利使用权。去年我国在该领域的支出达220亿美元,以专利转让和许可途径获得的服务收入仅10亿美元。
二是优势服务领域的服贸企业对国际市场开拓能力不足。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服务等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中企对产业链和国际市场的控制能力不足,如会计、法律、管理咨询等主要受外资控制,中国的专业服务和咨询服务贸易主体竞争力不强,国际市场网络尚未建立起来。
补齐中国服贸短板需在三方面着力:首先,要明确我国服务出口的重点和举措。研究制定《重点服务出口指导目录》,针对每个重点领域专门制定配套的扶持和促进政策,包括利用财政资金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和公共信息服务、落实服务出口零税率政策、鼓励发展新型服贸模式等。
其次,要扶持服贸企业主体。要针对每个重点服贸领域,分门别类培育一批骨干服贸企业。综合利用各项政策引导中企“走出去”开展国际业务,建立国际市场网络,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品牌,占据高端服务环节等。
最后,国内15个服务贸易创新试点要起到示范作用,在完善服贸体制机制、创新服贸发展模式等方面走在前列。
多维度入手补齐服贸短板
张建平:我国服贸发展最大的短板是服务业发展水平低、国际化程度较低、国际竞争力差,在与发达经济体的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服务业发展水平低与此前国内GDP考核指标体系有关,与服务业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则体系不健全有关,同服务业开放度不高、竞争不充分有关,也与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有关。服务贸易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是我国经济制度、经济体系和经济发展环境中一系列因素叠加所致。补齐服贸短板也需从法律制度、开放度等多维度入手:一是不再以GDP数据论英雄,使地方真正重视服务业、服务贸易,注重发展质量;二是要加快服务业对内对外的开放步伐,让服务业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成长壮大;三是要加快服务业相关法律法规和细分行业管理政策的制定,使之与时俱进;四是加大服务业人才和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力度及吸引利用海外服务人才,建立有利于人才合理流动的市场机制,为发展服务贸易提供人才保障。
中国应尽快培育和发展现代服贸
林吉双:我国服贸发展面临的最大短板是国际竞争力不强、国际收支逆差较大。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传统服贸的国际竞争力不强。以旅游业为例,我国拥有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旅游贸易逆差却位居世界第一;二是现代服贸的国际竞争力亟待提升。近年来,我国金融、计算机和信息等现代服贸增速较快,但受其在我国服贸占比较小等因素影响,短期内现代服贸尚不能成为服贸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无论在规模还是服务能力方面,亟须尽快发展和有效培育现代服贸;三是加工贸易(即服务外包)处于全球服务价值链的中低端。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服务外包接包国,但服务外包从业人员的人均产值仅为2美元,与世界第一大服务外包接包国印度的5美元相比差距较大,服务外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亟待提升。
补齐服贸短板需多方发力:一是大力培养服贸发展所需的中高端人才。主管部门应出台激励政策,鼓励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我国服贸发展所需的中高端人才;二是要加快服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优质适价的产品和服务;三是有效提升服务业整体水平,为服贸的有效开展打好产业基础;四是培育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走出去”是尽快提升我国服贸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五是加强制度创新,为服贸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本专题稿件由本报记者栾国鍌、刘明采写)
本文链接:
和讯网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