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如何注重做到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传统的金融消费以“推”为主,依靠客户经理的推销和柜面人员的推介。而互联网金融开创了以“拉”为主的金融消费模式,通过网上交易、移动支付等手段增强金融服务的可获性、及时性和便利性,从而自发地吸引客户。而互联网金融之所以能够做到这点,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看似无关的金融应用与具体的生活场景连接在一起,实现了线上金融服务与线下客户需求的有机结合,即做到了线上线下一体化,也被称为应用场景化。应用场景化的威力,已经在年初的“微信支付马年红包”活动中得到了很好展示,成功实现了在支付业务前端对银行支付职能的替代。更为关键的是,如果银行一旦沦为虚拟账号间资金流通的管道,就失去了与客户的直接联系;而银行若没有足够的客户信息,就不能及时掌握客户需求的变化,其产品研发、市场营销、交叉销售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最终丧失对市场的敏感以及渗透其他行业的机会。如何避免这种厄运?关键是要主动贴近客户,将金融服务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2,商业思维的挑战。如果说来自商业模式的冲击是对传统商业银行竞争力本源的拷问,那么来自思维方式的冲击则是对传统商业银行经营灵魂的洗礼。“互联网思维”是一笔真正的财富,不在于它打造了多么精妙的互联网产品,而是它就如欧洲16世纪的“文艺复兴”一样,虽然开始只是少数艺术家与匠人对文学、艺术、建筑一种“人文主义”的思辨,但是这种思维的核心最终被扩散开去,影响了经济、宗教、政治乃至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最终颠覆了整个时代。对传统银行业而言,只有加快用互联网的思维武装自己、改造自己,才能在互联网时代立于不败之地。什么是互联网思维?尽管社会各方对互联网思维的理解不尽相同,但以下三个核心支柱已被广泛认同:
一是客户体验至上。为什么银行线上支付的支配权会旁落?原因就在于第三方支付的所有创新无一不是为了更加方便地为客户服务,而相比之下,银行恰恰欠缺这种接地气的姿态。究其根本,主要是两者在经营逻辑上存在差异,银行讲究的是通过规范的制度流程和严密的风险控制,最大化地提高投入产出效率,而互联网企业则通过提升客户体验尽可能地为客户创造价值,财务目标是水到渠成的结果。因此,对传统银行而言,想要真正做到客户体验至上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从经营逻辑层面出发,对既有的产品设计理念、客户服务理念、品牌价值理念等进行全方位的变革。
二是开放包容。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可以充分利用众包、众筹以及众创的模式,用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创造普世价值。互联网企业习惯于主动邀请顾客参与从创意、设计、生产到销售的整个价值链创造中来,在用户参与和反馈中逐步改进,精益求精。相比之下,传统银行更多是封闭的思维方式,如体现在产品创新中,就是采用分工明确、高度协同、相互牵制的模式,通过机械式的运动研制产品,这已经很难满足互联网时代的创新要求。
三是平等普惠。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更为民主、更为普惠,而非少数专业精英控制的金融服务模式,因此更容易得到社会大众的拥戴。比如碎片理财,传统银行出于成本的考虑,不会研发设计门槛1元钱的理财产品,而余额宝等现金管理产品则可以借助互联网,以“团购”的形式将客户零散资金低成本地聚集起来开展理财活动,这无疑内在体现了普惠金融的精神内核。可以说,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插上了翅膀。因此,看待互联网金融,并不能简单地认为其是把金融产品平移到互联网平台,其最大意义在于用先进的技术手段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改进服务效率,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可获得性,使边远贫困地区、小微企业和低社会收入人群能够获得价格合理、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使得人人都有平等的享受金融服务的权利。
传统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各有优势
互联网金融的实质是金融,互联网只是工具。互联网金融颠覆的是商业银行的传统运行方式,而不是金融的本质。金融的本质在于提高社会资金配置效率。传统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各有优势。
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服务半径更广。互联网金融打破了很多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为消费者大幅度节约时间成本,可以满足一直被忽视的“长尾”群体的金融需求,大大提高客户覆盖率;二是服务成本更低;三是客户体验更优;四是信息处理能力更强,互联网将金融主体的金融行为变得更有逻辑和更容易辨别。比如,互联网金融提供了新的信息获取方式。互联网金融是以非常民主化的方式来生产和处理信息。就一个企业而言,它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会和其他主体发生联系的,互联网通过多侧面来搜集这个企业的信息,将每一个主体产生的有限的信息拼接起来,从而全面了解企业的信用状况。阿里金融实际就是运用了这个原理。五是资源配置效率更高。互联网金融本质上更类似于一种直接融资方式,资金供需信息直接在网上发布并达成供需完全匹配,就可以直接联系和交易,形成“充分交易可能性集合”,在无金融媒介参与的情况下高效解决企业融资和个人投资渠道等供需对接问题。同时,在这种资源配置方式下,双方或多方交易可以同时进行,定价完全竞争,大幅提升资金效率,并带来社会福利最大化。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在经历了400余年的发展历程后,也形成了很多难以替代的优势。具体体现在客户基础优势、服务网络优势、资金供给优势、风险管控优势和产品组合优势。
总之,互联网能够在虚拟的空间拉近距离,却不能缩短现实间的距离,能够提供海量的数据,却不能解决人和人之间的信任问题,有效的信息、人性化的渠道和现实的信任,正是网络时代最需要的。银行拥有广泛的客户资源,有较受公众认可的信赖感,还有相当完善的物理和电子渠道。凭借这些资源,银行作为信用、支付和渠道媒介的功能将进一步强化。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可以优势互补、相辅相成。